1820年,丹麥科學家奧斯特(H.C.Oersted)發現通有電流的導線可以使其附近的磁針發生偏轉,從而揭示了電與磁的基本關系,誕生了電磁學。實踐表明:通有電流的無限長導線在其周圍所產生的磁場強弱與電流的大小成正比,與離開導線的距離成反比。定義載有1安培電流的無限長導線在距離導線1/(2n)米遠處的磁場強度未1A/m(安/米,國際單為準SI);在CGS單位制(厘米-克-秒)中,為紀念奧斯特對電磁學的貢獻,定義載有1安培電流的無限長導線在距離導線0.2厘米遠處的磁場強度為1Oe(奧斯特),1Oe=1/(4n)×103A/m,磁場強度通常用H表示。